第一次來到文縣,退休後一直致力於白馬人文化保護的前任政協領導與兩位文縣的白馬人熱情招待了我,給我指引和安排了考察行程。從山上考察下來在縣城小住,又見到這兩位白馬人,交談中他們真摯的一番話讓我感觸頗深:“現在來的人多了,我們經常有接待,每次來人,張主席帶著我們要先看看,看來的人是幹什麽的,很多人在我們這裏待不住,看兩眼就走了,也有的來了問幾個人就走,回去後亂寫,根本不是我們的東西。像你這樣研究我們舞蹈的專家,我們非常歡迎,大力支持,我們會全力配合。我們希望多一些像你這樣的人來研究我們,把我們的歌舞介紹出去,把我們白馬人介紹出去。”
這兩位白馬人在縣城文化部門供職,也算是當代的族群精英,他們之所以這樣說,與白馬人的處境有關。白馬人居住在四川與甘肅交界地帶的高山峽穀間,是一個不到兩萬人的少數民族群體。1949年以前沿襲曆史舊稱,這一群體被稱為“白馬番”或“西番”,在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民族識別中,被定為藏族。
有關白馬人的族屬爭論與他們所處的環境與曆史有關。從地理位置來看,白馬人居住在青藏高原東端大岷山山脈的白水江、涪江流域,地處岷山和龍門山南北構造帶,以及秦嶺和摩天嶺東西構造帶交錯的特殊部位。從整體看,他們的生活區域西部與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相連,南部與北川羌族自治縣相接,北部與東部靠著隴南、天水、蘭州等大片的漢族居住區,介於今天的漢族、藏族和羌族之間。從所處的地理特征來看,大部分村寨位於高山峽穀地帶,溝壑縱橫,大部分民居都建在半山腰和山頂上,相對來說顯得較為閉塞。這一地區自古就是戰爭頻發和民族遷徙的重要地域。《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自冉隴以東北,君長以什數,白馬最大,皆氐類也。”《北史·氐傳》載:“自開渭抵於巴蜀,種類實繁,或謂之白氐,或謂之故氐,各有侯王,受中國封拜。”《魏略·西戎傳》雲:“氐人有王,所從來久矣。自漢開益州,置武都郡,排其種人,分竄山穀間。”由此南北朝時期先後建立的(前後)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地方政權被認為是氐人政權。到了唐代,西羌和吐蕃的力量逐漸強大占領這一地區。這裏還曾經是吐蕃王朝與唐王朝征戰時藏軍的駐紮地。《安多政教史》載:“藏王鬆讚幹布時,藏漢衝突較頻繁,僅一次鬆讚幹布派大軍二十萬,進駐今天的阿壩地區,駐守南坪[1]一代的軍隊稱貢布,占領鬆潘、平武一代的叫達布……這些軍隊沒有讚普的命令不得返回,後人稱他們為‘噶瑪洛’,他們的後裔在此地繁衍生息。”[2]有史學家認為白馬人是“經過長期的戰爭與遷徙,在今天的四川與甘肅交界地區留下的一個非藏、非羌的民族群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