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族群·身體·表征:當代白馬人的舞蹈言說

前言

字體:16+-

白馬人居住在四川與甘肅交界地帶的高山峽穀間,人數不到兩萬,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民族識別中被定為藏族,七八十年代曾展開對其族屬問題的研討,直到今天,對白馬人的文化屬性在學術層麵的探討仍在繼續。由於地處多民族交界地區,曆史上經曆多次民族遷徙,再加上遠離中央和地方政權,白馬人的文化與藏族中部地區有諸多差異,某些地方又與漢文化有所結合,其他相鄰少數民族的文化對他們也有所影響,呈現出一種在混融、雜糅的同時主動保留自身文化傳統的特點。即使外界對白馬人存在爭議,但他們對自我的確認與表達從未間斷。

以身體為媒介的舞蹈活動是族群內部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豐富各異的舞蹈形態背後蘊含著族群的文化規則與文化邏輯,同時舞蹈作為一種“顯型文化”,也是族群在與外界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表現自我、凸顯自我的主要方式。在漫長的曆史發展與族群互動中白馬人形成了一套自我文化的解釋係統,以手舞足蹈的形式體現出他們對自我的確認與表達,族群邊界與文化認同也在身體呈現與意義闡釋間得以建構。舞蹈作為以身體為媒介的藝術活動,每一次的表演既承載著族群的“集體觀念”,又充滿了場景性與個體化的主動創造。舞蹈作為一種身體語言,豐富各異的形態背後既有在不同語境下呈現出的語言的靈活性,也有語言規則內在的穩定性。也正是在這穩定與變動、結構與能動相統一的舞蹈言說中,白馬人的文化被凸顯與塑造。

本文以白馬人的舞蹈為研究對象,重點聚焦在文縣白馬人當代的舞蹈實踐上,對該族群的曆史、文化和舞蹈活動進行田野考察,結合人類學/民族學、舞蹈學的研究視角與理論,重點分析在當今的社會背景下白馬人如何通過舞蹈來表征自我,族群邊界、認同場景,以及族群文化的共建怎樣通過舞蹈得以實施。通過詳實的舞蹈民族誌文本呈現不同場景下文縣白馬人的舞蹈實踐活動,探討舞蹈實踐中體現的認知結構與個體能動性、內部差異與外部邊界、結構性表達與場景化創造。最終通過這個穩定與變動、結構與能動、傳承與建構共存的舞蹈個案,帶來對舞蹈研究、教學與創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