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族群·身體·表征:當代白馬人的舞蹈言說

字體:16+-

白馬人是一個不到兩萬人的少小族群,就其形成的曆史以及當下的民族歸屬情況於學界聚訟紛紜。故而王陽文將白馬人的舞蹈文化作為其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無疑存有相當的研究難度。所幸經過三年的寒窗苦讀,深悟學理,修得方法,善於思考,為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她在研究白馬人的舞蹈文化時,以田野調查材料為依據,以相關理論與方法為支撐,完成了這篇博士學位論文,並通過論文答辯獲得博士學位。欣悉,此論文獲得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著作出版基金的支持,我作為她的博士生導師,樂而為之序。

的確,這篇學位論文傾注了作者不少心血和汗水。由於白馬人隻有語言沒有文字,對白馬人過往曆史及舞蹈的文獻記載較為貧乏。因此,為了獲得更多、更詳實的資料,也為了對白馬人及其舞蹈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王陽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先後多次跋山涉水深入到甘肅、四川的白馬人村寨,通過觀察、訪談、體驗等多種方式,不僅獲得了第一手資料,也對白馬人的“地方性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為她完成學位論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論文即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在文化整體論的理論框架下,對白馬人的生存環境、生計方式、宗教信仰以及舞蹈實踐進行了民族誌敘述,並從主位、客位的不同視角對白馬人的舞蹈——池哥晝、麻晝、火圈舞等從身體文化的意義上予以闡釋,還進一步探討了舞蹈在不同場景下的主體表達與訴求,較為清晰地勾畫出了當代白馬人及其舞蹈的生動形象,且對白馬人的舞蹈文化,在“細描”的基礎上展開了“深描”。

這篇論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鮮活且深入的民間舞蹈研究個案,也讓我們對民間舞蹈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當我們以既定的文化屬性來看待真實存在的族群與他們的舞蹈時,很多現象便無法被解釋,那麽我們最應思考的可能更應是“既定”本身。這是作者的落筆之處,也是潛藏於整個研究中的關注點。雖然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但能夠提出問題、帶來思考亦是一篇論文的價值所在。作為她的導師,希望她能夠以此為起點繼續探索,為中國舞蹈學學科建設以及中華民族舞蹈文化的整體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