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四、史學中的憂患意識傳統——重視人的社會責任

字體:16+-

中國古代曆史學家有一種憂患意識,其由來非常久遠。這是我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逐步探討的一個問題:憂患意識,這個思想表現在對於國家命運、社會治亂、人民休戚的關注,表現為對於人及其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命運的關注。這些年,人們常常講“終極關懷”。中國史學家這種對於人和人生活在其中的社會命運的關注,可不可以說也是終極關懷,還有什麽超過這個關懷的!這裏,我又要講到司馬遷,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是漢武帝盛世。司馬遷是一個有責任感、有良心的偉大的史學家。《史記》這部書,寫出了秦漢之際曆史的大變化,那麽一個強大的秦朝,為什麽二世而亡;楚漢戰爭中,那麽強大的項羽為什麽失敗,弱小的劉邦集團為什麽最後取得成功,建立了漢朝?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裏麵,在有關的本紀、世家、列傳裏麵,回答了這三個問題。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司馬遷怎樣總結秦漢之際的曆史經驗》。我們有許多《史記》研究者說司馬遷的哲學了不起,司馬遷的經濟思想了不起,司馬遷的法律思想了不起,等等,說了很多。文學界就更不要說了,他的傳記文學怎麽了不起。這當然都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強調說,司馬遷是一個曆史學家,他的最大的貢獻是詳細地寫出了秦漢之際的曆史經驗,以致我們到今天還不能忘記這些曆史經驗。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大家仔細想想,講到秦漢之際的各種著作,講到秦漢時代的人,是非常多的。我們就看秦漢之際的那段曆史,搬上文藝舞台的有多少?因為史記太深刻了,司馬遷寫得太精彩了。司馬遷在漢武帝盛世的時候,沒有用他的史筆過多地歌頌盛世,而是在盛世之下看到了危機,非常了不起。我說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有良心的史學家,就是從這一點出發。他不僅有見識,還有膽識。司馬遷指出:“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並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宗室是皇帝的家族,爭於奢侈,互相以奢侈為榮,住的房子,坐的車子,穿的,用的,都超過他們應有的等級。還有三個字:“無限度。”這樣一個社會怎麽行呢?故司馬遷得出一個結論:“物盛而衰,固其變也。”[7]他是在漢武帝盛世時用一個曆史學家的眼光,通過總結以往的曆史經驗,認為漢朝前途是很令人擔心的。我們知道,漢武帝的晚年,通過反省,下了罪己詔,漢武帝以後,西漢就開始走下坡路,再也沒有振作起來。這裏我們要說明什麽呢?史學家的這種憂患意識,反映了他對他所處的時代的關懷。當然在那種時代,這種關懷是和他對於朝代的關懷,對於皇朝的關懷是一致的。我們很難要求他把對皇朝、對社會完全分開。我們不要過分地要求古人。這種憂患意識,在以後許許多多的史學家那裏都反映出來。我講到了唐代史學家吳兢,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唐玄宗由開元盛世轉向衰落的時候。他寫《貞觀政要》這部書,是強調現在要把天下治理得好,不要說學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了,就把本朝太宗皇帝那時的做法好好堅持下來,就能夠振興。吳兢已經看出唐玄宗時的政治形勢在轉變了。我們讀《貞觀政要》這部書,也是看到史學家的憂患意識,也是在盛世的情況下看到了危機。我要特別提出的是,《貞觀政要》後來被曆朝的統治者所重視,包括少數民族統治者,比方說,遼、金、元,契丹族的統治者、女真族的統治者和蒙古族的統治者,都把它翻譯成本民族的文字,認真研讀。《貞觀政要》十卷四十篇,主要反映唐太宗和他的大臣們討論治國安邦的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代人才群體對於治國安邦的考慮。第一篇叫“君道”,末了一篇叫“慎終”,善始慎終,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