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信息時代,關起門來治學是不行的,一個群體要經常和外界交流,這是一個群體的學術形象。一個人,首先在自己所在的範圍內和大家相互交流,同時要突破這個範圍同外界交流,要創造條件,開闊視野。現在到網上可以查一些有意義的信息;同時通過書信、其他各種傳媒進行交流。這是保持我們在學術上有活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突破自滿自足的狀態。比如說,從這裏到合肥很近,在合肥能不能有交流;這裏離蕪湖也不是很遠,在蕪湖有沒有交流,還有其他地方能不能有交流?
此外,天津、上海、北京這些地方,也可能有些同學、有些老師,可以做這樣的交流。再一種交流,是可以通過文本來實現的。什麽文本呢?要經常讀報紙、閱讀最新出版的學術期刊的習慣。長期不讀報、不讀專業雜誌,怎麽能知道現在發展的情況呢?因此,我們必須積極主動同外界交流,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
總起來說,治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對於每一個青年人來講,怎樣度過今後幾十年人生,都直接、間接同治學有關係。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將來大家從事的職業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高等教育的基礎,是我們立於社會的一個基本的條件,也是別人來認識我們的一個依據。我們怎樣符合這個要求,怎樣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這是我們經常要考慮到的問題。如果大家掌握了正確的治學方法,又有一種在治學上自強不息的精神,你去從事研究,從事教學,去做公務員,去參與企業的活動,你都會用你的長處為你所在的那個群體創造出業績,同時也為自己開辟廣闊的前途。我想,這都和治學有關係。
[1] 2001年12月24日,在安徽宿州師專曆史係的演講,載《宿州師專學報》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