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我們共有的精神家園——近三十年史學演講錄(第十卷)

五、關於“家學”傳承的思考

字體:16+-

周:您跟隨白先生學習、研究多年,您能否給我們這些晚輩,尤其是青年學子,講一講白壽彝先生的治學精神和學術遺產;同時,也請您談談對“家學”傳承的看法。

瞿:你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作為白先生的學生,應當有很好的回答才是。但問題太難回答,尤其是做準確的概括。我雖然寫了不少文章,但覺得難以有中肯的表述。這裏勉強說說,我們一同討論吧。

白先生的治學精神,可以用他自己的兩句話來說。他說:“史學工作者要有一種精神追求,要追求曆史感和時代感的統一。”這就是說,我們研究曆史和史學,不能僅僅為了說明某個問題,還要與時代結合,為現實服務,參與當前的曆史運動;僅有曆史感是不夠的,還要有時代感,反映時代所提出的問題。1983年,在一次關於史學理論的座談會上,他說,“我國老一輩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們,是回答了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現實所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10]。這個問題是什麽呢?就是曆史學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係。這就是曆史學同全民族的曆史教育的關係。他最早講這番話是在中華書局成立六十周年時,電視台對他進行采訪時說的。這是第一點。再一點,就是他說的“史學工作者出其所學為社會服務”。這兩句話,或許可以反映出白先生對史學的一種本質的看法,也可視為他的治學精神。

關於白先生的學術遺產,我寫過好幾篇文章。我想,他給我們最重要的遺產,就是他能夠從曆史發展的全局提出問題。這就是我在一篇文章中說的“通識與器局”,比如,史學史,他提出史學發展的一條規律——每一個重大的曆史事變之後,都會有與之相聯係的曆史著作問世。他探討民族問題,也是從全局來看。什麽是民族關係的主流?他說,主流是衝突與和好交替進行,但總的來說,民族關係是越來越密切,各民族共同創造了我們國家的曆史。他能夠在觀察曆史全局或者發展趨勢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說明問題。比如,他講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統一,從發展趨勢來看,首先是民族內部的統一,其次是某一個地區多民族的統一,再次是全國多民族的統一,最後是社會主義製度下多民族的統一。他提出了封建社會內部分期的精辟見解,認為,地主階級作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它的變化更能說明問題的本質。所以他提出了“世家地主”“門閥地主”“品官地主”“官紳地主”,用以作為劃分封建社會的內部分期的主要標誌。對於整個中國曆史,他也有他的看法。夏朝缺少考古材料,所以他講得較少。他認為,商周是奴隸製時代,西周時奴隸製從繁盛走向衰落,東周初年到春秋戰國是奴隸製向封建製的過渡時期,秦統一標誌著封建製在全國的建立。1978年,白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發表了《中國曆史的年代:一百七十萬年和三千六百年》。我當時還在外地工作,看到他的文章後就請人用原始的打字機打印出來,油印後發給學生。為什麽呢?因為中國曆史的年代問題實際上是中國曆史的分期問題,這是認識中國曆史的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