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從曆史上看,盡管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以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係,可是曆史上照樣發生農民起義,照樣發生改朝換代,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20]
這表明,某種社會形態的盛衰興亡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就是生產方式一係列變革的產物,具有曆史必然性,所以,資本主義“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圖萬世一係的封建王朝最終走向崩潰一樣,在曆史中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必然曆史地走向滅亡,為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就根植於曆史過程本身,根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本性之中。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就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家私人占有製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實際上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表現形式,它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並造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裏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21],而資本形成和增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剩餘價值的不斷生產和實現的過程。對剩餘價值無止境的追逐正是資本的本性。
因此,對剩餘價值的追逐和貪婪構成了資本家——“人格化”的資本不斷擴大再生產,無限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首先是剩餘勞動的創造——是資本的價值增加或資本的價值增殖的必然條件。因此,資本作為無限製地追求發財致富的欲望,力圖無限製地提高勞動生產力並且使之成為現實。”[22]反過來說,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要受到資本的價值增殖這個規定性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