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就是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的總和。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構成的統一體,貫穿於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或者說,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構成了生產關係這個“總體的各個環節,一個統一體內部的差別”[21]。從根本上說,生產關係的性質是由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的;從直接性上看,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性質直接決定著經濟結構的性質。所謂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是指人與物的關係,即人與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它表明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為誰支配。隻有通過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製,人與物的要素才能結合起來,生產力才能由可能變為現實;隻有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才能決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分配、交換關係和消費關係;隻有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性質,才是區分社會經濟結構或經濟形態的根本標誌。
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既是生產關係建立的前提,又是生產關係運動的結果。具體地說,生產資料所有製關係需要通過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來維持其存在,需要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這些環節的運轉過程實現出來。否則,生產資料所有製就會落空。“資本也是一種社會生產關係。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被用來進行新生產的嗎?並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為資本的嗎?”[22]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給資產階級的所有權下定義不外是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係描述一番。”[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