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
《關雎》[1],後妃[2]之德也,風[3]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4]焉,用之邦國[5]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6]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7],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係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係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係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本文節選自《毛詩》序,子夏著。萬安倫、何唯祺據《毛詩》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刻本點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