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從政當先修身——讀《中庸》劄記

字體:16+-

《中庸》是“四書”之一。作者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學生、孟子的老師。《中庸》全篇講從政、講修身,強調為政在得人,從政先修身,修身需明善,修身當守誠。千年經典,如今讀來,仍不無啟示和借鑒。

《中庸》中專門講從政的是第二十章。以魯哀公問政、孔子作答開始:“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這一段話,直接闡述了“為政”與“人才”的關係。人存則政舉,人亡則政息,為政唯在得人。可見人才與政治的緊密聯係。這正如我們今天所說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對於執政者來說,要執行政策,鞏固統治,必須依靠人才,依靠“仁”才;而對於個人來說,要從政,就必須成人,成為“仁”才。什麽是仁?《中庸》指出:“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就是愛人,首先是愛自己的親人,並從愛自己的親人出發,把這種愛人之心推己及人、推而廣之,“大愛愛於天下”,“大孝孝於天下”,這就是義。“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把仁愛之心推而廣之,把愛自己的仁人之心推己及人,就是尊賢,就是“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為政之要在得人,成仁的關鍵在修身。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如《大學》所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中庸》更直接指出,“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千百年來,都是“行德則興,背德則崩”。德為官之魂,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而從政者必修身而後立德。我們今天也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道理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