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論語

《論語》中常被人誤解的幾句話

字體:16+-

《論語》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婦孺皆知,流傳至今仍對世人產生著積極影響,比如,“溫故而知新”(《為政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篇》),“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為政篇》),“見賢思齊”(《裏仁篇》),等等。這些都被公認為值得繼承的精華。但有些話則被看成封建性糟粕,成為批判的對象。實際上這是斷章取義,對《論語》話語的曲解。比較突出的有以下幾段:

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是《論語》中被批判最猛、最多的,也是被批評時間最長的話,一直被視作封建性糟粕。這句話出自《顏淵篇》:“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這段話本來的意思非常明白,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領導要像領導的樣子,部下要像部下的樣子,父親要像父親的樣子,兒子要像兒子的樣子。孔子強調的是不同身份、角色的人應該履行不同的義務、責任。這有什麽不對呢?難道領導不像領導、父親不像父親、部下不像部下、兒子不像兒子才正常嗎?我們今天常說,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以身作則,要比部下覺悟高、素質高、水平高,這不正是說領導要有領導的樣子嗎?過去批判這句話時,硬說其強調封建等級觀念,宣揚長幼尊卑的不平等。這是曲解其意的。任何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定的角色。每個角色都有其特定的義務、責任和權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許正是強調其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和一致性。隻有每個人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社會才能有序運轉。如果如齊景公說的那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社會必然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