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所謂“致虛極”,就是說要超越一個一個的具體存在物去達到對作為萬物共同本體道(虛)的把握。這個“虛”不是指無欲之虛,也不是心靈的空明虛靜,而是指萬物的共同本體。如何致虛極?虛在實中,不能離開實物去致虛,要懂得“實即虛”;不能離開有去觀無,要懂得“有即無”。正因為如此,所以老子才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正是通過萬物把握虛無之本體,通過“並作”把握靜的本體。
“守靜篤”的“靜”,確實是指心境寧靜,篤,指守持心境寧靜的功夫要堅定不移。“守靜篤”,則是指為達到對客體本體的最終把握,主體應具備的心態。
為了“致虛極”,需要主體的“守靜篤”;主體“守靜篤”是為了“致虛極”。理解了“致虛極”與“守靜篤”的關係,本章下麵的文字就比較容易解了。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這是“致虛極”不能就虛致,應該是於實中致虛,在“萬物並作”中觀複。複就是複歸其根,根即萬物之本根。
“歸根曰靜”,歸根即回歸本根,本根的狀態是靜,此與“並作”的動態的“萬物”相對立。個別的、具體的物是動的,萬物的本體則是靜態的。各種動態是靜的不同表現。範應元曰:“歸根者,反本心之虛靜也。”這是對本句的誤解。
“靜曰複命”,“複命”在春秋戰國時,指回到自然本性。嚴靈峰說:“複其性命之本真,故曰複命。”近是。
“複命曰常”,常即道的性狀,指道。回到自然本性就可以說是回歸於道,這也就是“致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