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是炎黃文化的發源地。
淮河流域是炎黃文化學術的形成地。
春秋末年,在淮河主要支流渦河北岸的宋國相邑(今安徽省渦陽縣境內)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哲學家老聃。老聃建構了中國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他是中國哲學之父。
老聃撰寫的五千言,被後人稱作《老子》或《道德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哲學經典。盡管近百年來,古史辨派及其追隨者不斷說《老子》的作者不是老聃,《老子》一書成於戰國中期。但是他們的所有論點因其不合邏輯已被駁倒而不能成立,他們的所有論據已被大量曆史文獻所否定。特別是湖北荊門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出土以來,更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宣告《老子》成於戰國說的破產,老聃就是《老子》的作者。
撰寫第一本中國哲學史的胡適,以史實為據,指出老子是中國哲學家第一人。張岱年先生說:“老子的道論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這是確實無疑。”父,甫也,始生之意。中國人的第一人,當然是中國人之父,我們無法考知。中國哲學家第一人,中國哲學本體論的開始,當然是中國哲學之父,這是我們能考知的,他就是老聃。
老子早於孔子約20年,更早於孫子、墨子,《老子》也先於孔子的《論語》、墨翟的《墨子》、儒家的《易傳》……時序上的先在性保證了老聃作為中國哲學之父的地位。當然,時序上的先在性隻是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父的一個必要條件,並不是充足的條件。作為充足的條件,我們還要看《老子》的哲學思想,他的思維方式是否給予後來儒、墨、法、陰陽……諸子之學以深刻的內在的基礎性的影響。
《老子》今讀老聃從《易》無體的構建中,悟解了無與有的統一是宇宙本原本體,又以無有統一的原則,吸取《尚書》中“含德”、“重積德”等普遍性的倫理概念和“道”這一具有至上法則含義的政治概念,使之成為更趨向無的抽象——“玄德”,最終提出了創生與規定宇宙現實世界存在的最高範疇——道。老子在提出道與德這一中國哲學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範疇的同時,在總結《易》、《尚書》、《詩》以及春秋史官陰陽五行哲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道生天地萬物的宇宙生成論,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相互依賴、轉化的矛盾觀和以“反者道之動”的光輝命題為核心的辯證法學說,以觀物取象為基礎,以直覺思維、逆向思維、整體思維為特征的思維方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無為而無不為的價值觀與行為原則,超越、和諧與玄同的人生境界,從而構建了中國第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老子提出的道德、有無、陰陽、中、氣、心、美、善……不僅是道家哲學的基本範疇,也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範疇。老子提出的道本原本體論、道法自然的宇宙觀、直覺思維方法以及超越的為道之方,也不僅是道家學派的本體論、宇宙觀和方法論,同樣是中國哲學的特有的本體論、宇宙觀和方法論。無論儒家哲學,還是墨家、法家、陰陽家的哲學,都歸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