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曆史意識和史學意識
一、曆史意識
中國史學有豐富的史學理論遺產。我們對這份遺產的考察和概括,當以中國史家的史學意識為出發點;然而,史家的史學意識又是建立在史家的曆史意識基礎之上的。因此,本章就從曆史意識和史學意識說起。
所謂曆史意識,從一般的意義上說,它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對自身曆史的記憶和描述,並在求真求實的基礎上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進而以其用於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念和要求。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古老的曆史意識傳統的民族。
在文字產生以前,先民已有了原始的曆史意識,這從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中得以反映出來,其中包含著先民對於自身曆史的記憶。在文字出現以後,先民的這種原始曆史意識逐漸發展為自覺的曆史意識,這從卜辭、金文、官文書和史官記事中得以反映出來,其中包含著對於時事的記載和對於曆史的追述。《尚書·召誥》說:“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意謂我們不能不以夏為鑒戒,也不能不以殷為鑒戒。又說:“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意謂君臣上下,時常把憂慮放在心裏,這樣才差不多可以說,我們接受上天的大命,才能夠像夏那樣經曆久遠的年代,才不至於經曆像殷那樣的年代。我們希望成王以小民的安樂使上天高興,以便從上天那裏接受永久的大命。[1]《詩經·大雅·**》說:“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種曆史鑒戒思想所反映出來的,正是一種強烈的自覺的曆史意識。周人關於先祖和王朝的頌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許多篇章,也都反映出這種自覺的曆史意識。卜辭和金文所記大多關於時事,它們作為文字記載由簡而繁的確證,其中包含了後來作為曆史記載的幾個主要因素,即時間、地點、人物、活動或事件。值得注意的是,卜辭中有關祭祀祖先的記載,涉及殷王朝的世係,則已包含了追尋曆史的意識。金文中“子子孫孫永寶用”的觀念,反映出希望現實不被未來所遺忘的曆史意識。《大盂鼎》銘文關於殷人因酗酒而“喪師”的記載,同上引《尚書》、《詩經》中的話屬於同一種含義,也是自覺的曆史意識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