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為發展,影響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思想文化。
針對佛教的盛行和有神論思想的泛濫,南朝齊、梁之際的無神論思想家範縝著《神滅論》予以駁斥。他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也。”此論一出,“朝野喧嘩”。齊竟陵王蕭子良發動僧俗名流數十人與之辯難而終不能屈,於是“子良使王融謂之曰:‘神滅既自非理,而卿堅執之,恐傷名教。以卿之大美,何患不至中書郎,而故乖剌為此,可便毀棄之。’縝大笑曰:‘使範縝賣論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書郎耶。’”[125]在有礙“名教”的壓力和高官顯位的**麵前,範縝顯示出了在理論上的堅定信念。有神無神,有佛無佛,是當時思想領域的大論爭。在這個論爭中,史學家也是壁壘分明的。略早於範縝的範曄,“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認為“天下決無佛鬼”[126]。而與範縝同時的沈約,在梁武帝發動“王公朝貴”撰文圍攻範縝時,連續寫出了《答釋法雲書難範縝〈神滅論〉》、《神不滅論》、《難範縝〈神滅論〉》等文,這種思想上的分野,也反映在他們所撰的史書當中。
如範曄在《後漢書》的史論中,就表明了他在曆史觀上的樸素唯物論傾向。他批評佛教“好大不經,奇譎無已”,“故通人多惑焉”[127]。他批評種種方術“斯道隱遠,玄奧難原,故聖人不語怪神,罕言性命”;方術怪誕之論“純盜虛名,無益於用”,不過是有人“希之以成名”的工具罷了。他對武帝“頗好方術”,光武“尤信讖言”,桓帝“修華蓋之飾”,都采取批評的態度。[128]他在《光武帝紀》後論中引卜者王長語,舉方士夏賀良上言,望氣者蘇伯阿語,以及道士西門君惠、李守等人的預言,以證明“其王者受命,信有符乎”,這在《後漢書》史論中是極特殊的一例,自然不值得稱道。他極少講“天命”,即使講到了,也是采取保留的態度。他說:“天命符驗,可得而見,未可得而言也。然大致受大福者,歸於信順乎!”[129]他是把順乎天、信乎人結合在一起來看待的。這雖多少帶有一點折中的色彩,但範曄的思想傾向不是折中的,所以直到臨死前還說:“天下決無佛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