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要簡括地說明史學史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這更是討論中國史學史研究對象時不可回避的問題。“史學史”這個概念被明確提出來,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情,這要歸功於梁啟超。[41]但中國史家(不限於史家)的史學史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卻由來已久,有漫長的曆程和豐富的內涵。20世紀80年代,曾經有過關於“中國史學史之史”的討論,似未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因而未曾深入展開討論。其實,從中國史學史研究對象來考察的話,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討論,它表明了中國史家的史學史意識的悠久、豐富和深刻。[42]這裏,我不來重複有關的論點,而是著重從史學史意識發展的軌跡所表現出來的若幹特點,講一點新的認識。
說到史學史意識的產生,從比較明確的意義上看,班彪當為前驅。他在續《太史公書》(《史記》)而作“後傳”時,曾“斟酌前史而譏正得失”,所論從《詩》、《書》到國史,從《春秋》到《左氏傳》和《國語》,從《世本》到《戰國策》,從《楚漢春秋》到《太史公書》,他都講到了,並由此得到這樣的認識:“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觀前,聖人之耳目也。”[43]可以認為,班彪的史學史意識不僅是明確的,也是比較突出的。南朝劉勰作《文心雕龍·史傳》,是史學史意識發展上的新進展。此篇前一部分簡述了先秦、秦漢、三國兩晉時期的曆史撰述,後一部分討論了曆史撰述同政治的關係、史書體裁的創建與演變、撰史的“實錄”精神和“信史”原則,以及史家的博識和文采,它包含了對史學之曆史的追尋和對史學之內涵的分析。《隋書·經籍誌二》以分類為基礎,考察了曆史撰述的源流與存佚,是史學史意識發展上的又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盛唐時期的劉知幾在史學史意識上具有更加突出的自覺性,《史通》以“史”和“通”連用而名書,可以證明這一點。他說:“史之稱通,其來自久。”[44]可見,他是很看重這一點的。《史通》中的《史官建置》、《古今正史》、《六家》、《二體》、《雜述》等篇,是互有聯係的、頗具規模的史學史論著。《史官建置》於篇首稱:“蓋史之建官,其來尚矣。”於篇末稱:“大抵自古史官,其沿革廢置如此。”《古今正史》於篇末也說:“大抵自古史臣撰錄,其梗概如此。”這都是極明確的史學史意識的表述形式。《史通》的許多篇目是論述史書的體裁、體例,而這些論述也反映出作者之曆史考察的意識與方法。晚唐人馬植“以文學政事為時所知”[45],時人劉軻有《與馬植書》,稱:“自《史記》、班《漢》已來秉史筆者,予盡知其人矣。”於是依次列舉言東漢、言國誌者、言晉洛京史、言江左史者、言宋史、言齊史、言梁史、言陳史、言十六國史、言魏史、言北齊史、言後周史、言隋書、言皇家受命等,一目了然。[46]從《隋書》誌、劉知幾到劉軻,可以看到唐代學人的史學史意識的發展之清晰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