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和方法
怎樣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首先會碰到一個問題,即理論和方法問題。理論,是指用什麽樣的思想做指導來觀察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方法,是指用什麽樣的形式來反映這種觀察所得。當然,理論和方法又不是可以截然分開的。
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即不能脫離對近百年來的中國曆史的正確認識。這是我們通常所遵循的一個原則:“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曆史範圍之內。”[1]概括說來,就是堅持曆史主義原則。清代史家章學誠認為:“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論古人文辭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處,亦不可以遽論其文也。”[2]他講的是文學批評的原則,對於我們觀察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和史學家,是可以作為參考的。
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要努力總攬其發展趨勢,盡力揭示其基本規律,力求做到把握總相和實質,以避免可能產生這樣那樣的局限或偏頗。
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要認真對待那些在史學發展起過重要作用或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思潮。一定的史學思潮不僅是史學發展中極明顯的外在表象,而且是史學發展中一個內在的活躍因素。史學發展中既有積極的思潮,也有消極的思潮;而對於思潮的劃分和剖析,是史學史研究中最繁難的問題之一。
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要在全麵考察中盡可能地突出重點,而不是麵麵俱到地一般羅列。所謂重點,首先是指在近百年來史學發展方向和主要成就上,占有突出的位置;其次是指對中國史學未來發展有重要借鑒意義的思想遺產、經驗教訓。
認識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自然要研究、評價這百餘年中有突出成就、有重大影響的史學家。史學家是史學活動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活動則無以討論史學。唐人劉知幾對評論史家多有精辟見解,可以發人深思。劉知幾認為“史之為務,厥途有三焉。何則?彰善貶惡,不避強禦,若晉之董狐、齊之南史,此其上也。編次勒成,鬱為不朽,若魯之丘明、漢之子長,此其次也。高才博學,名重一時,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3]。宋人吳縝評論史家作史,提出事實、褒貶、文采三個原則;劉知幾、章學誠、梁啟超以“史才三長”、“史家四長”論史家得失,等等。這都表明,研究和評論史家,實為認識史學發展之重要環節。近三十年來,有史學家評傳合集的出版,也有史學家評傳叢書或專書的出版,都反映出人們對史學發展的一種認識方法或認識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