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的曆史觀的核心是唯物史觀,他是中國最早接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並把它係統地介紹給中國讀者的學人。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以通俗和簡明的筆觸,表明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的理解和認識。他首先指出:“唯物史觀也稱曆史的唯物主義。他在社會學上曾經,並且正在表現一種理想的運動。”[1]它代替舊有的曆史觀是不可遏製的發展趨勢,是曆史觀的本質上的變革。接著,他著重指出唯物史觀的核心是:“唯物史觀的要領,在認經濟的構造對於其他社會學上的現象,是最重要的;更認經濟現象的進路,是有不可抗性的。”[2]李大釗認為,從經濟現象去研究曆史、說明曆史,是唯物史觀的核心,進而指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把從前曆史的唯物論者不能解釋的地方,與以創見的說明,遂以造成馬氏特有的唯物史觀,而於從前的唯物史觀有偉大的功績”[3]。同年,他發表的《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一文,對此也有深刻的論說。在中國史學上,這是第一次極明確地闡述唯物史觀的內容與價值,因而在史學發展曆程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史學走向科學化道路的開端。
1923年,李大釗撰成《史觀》一文,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闡說什麽是“曆史”,他寫道:“吾茲之所謂曆史,非指過去的陳編而言。過去的陳編,汗牛充棟,於治史學者亦誠不失為豐富資考的資料,然絕非吾茲所謂活潑潑的有生命的曆史。吾茲所雲,乃與‘社會’同質而異觀的曆史。同一吾人所托以生存的社會,縱以觀之,則為曆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橫觀則收之於現在,縱觀則放之於往古。此之曆史,即是社會的時間的性象。一切史的知識,都依他為事實,一切史學的研究,都以他為對象,一切史的記錄,都為他所占領。他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故紙,不是陳編,乃是亙過去、現在、未來、永世生存的人類全生命。對於此種曆史的解釋或概念,即此之所謂曆史觀,亦可雲為一種的社會觀。”[4]運用這種“史觀”來解釋“曆史”,揭示“曆史”是運動的和有生命的內在本質,在中國史學發展上也是第一次。李大釗還強調“曆史觀本身亦有其曆史,其曆史亦有一定的傾向”;“吾儕治史學於今日的中國,新史觀的樹立,對於舊史觀的抗辯,其興味正自深切,其責任正自重大”。[5]從李大釗的這些論述來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認識:“五四”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史學上所固有的曆史觀發生了極大的革命性的變化。可見,20世紀20年代初,確是中國史學發展上的一座巨大的界石。這就是唯物史觀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