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第一卷)

《史學要義》的特點與價值

字體:16+-

一、卜大有和《史學要義》

《史學要義》4卷,補卷1卷,凡5卷,明代卜大有輯,徐栻作敘,萬曆五年(1577年)刻本,距今已422年,後世未曾重刻。今僅存兩部,分別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和山東省圖書館。

《史學要義》卷1至卷4,卷首各有目錄;補卷卷首無目錄,其目,視所補內容分別列於上述各卷目錄之後,並冠以“補集”二字,以示區分。

《史學要義》所輯之文,是曆代學人討論史學之作,上起西漢,下迄明代。諸文體例,有疏、表、事狀、書、論、序、跋、傳記等。其編次,卷1所輯之文,前一部分是關於史官、史官製度、作史義例、史館修史、史法、正史、雜史等綜論性質方麵的議論,後一部分以及“補集”所列是關於《史記》《漢書》《後漢書》及其作者的評論。卷2所輯之文,是關於《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及有關作者的評論,“補卷”所列大致同此。卷3所輯之文,是關於《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綱目》《資治通鑒外紀》《續資治通鑒長編》《通鑒續編》《通鑒紀事本末》《通鑒前編》《大事記》《世史正綱》以及關於《史通》《古史》等書與有關作者的評論,“補卷”增列有關《稽古錄》論正統的議論。卷4所輯之文,是關於《戰國策》《漢紀》《後漢紀》《人物誌》《續後漢書》《唐鑒》《唐史論斷》《南唐書》《建隆編》《經世紀年》《宋元通鑒》《通典》《通誌》《路史》《文獻通考》等書及有關作者的評論,“補卷”所列僅限於《唐鑒》、唐論。通觀全書所輯之文,凡200餘篇,多是關於史家、史書的評論,或論得失、辨是非,或溯源流、探新途,都是關乎史學本身的認識,一言以蔽之曰“史學要義”,是名副其實的。書中所輯之文,也有幾篇是討論曆史問題的,如卷4之論東、西周,補卷中之論唐八司馬,《通鑒綱目》之論正統等文,雖與“史學要義”之本意不盡吻合,但寥寥數篇,不影響全書的性質和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