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論曆史在現實中的意義[1]

字體:16+-

生活在現實中的人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曆史僅僅是關於過去的事情,同現實沒有什麽關係。這種誤解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往往也是人們覺察不到或不能直接覺察到的。這種現象與其說是反映曆史學這門學問的特殊個性所致,不如說是人類在對待曆史的態度與認識上的悲哀。

其實,曆史與現實本有密切的聯係,曆史對於現實有重要的意義,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具有普遍性的思想成果,也是曆史學之社會價值的標誌之一。當然,由於各國、各地區文明發展路徑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人們在表述這一思想成果時會顯示出不同的特點,但大致不會脫離這一思想成果的軌跡。正如恩格斯所概括的那樣:

曆史思想家(曆史在這裏應當是政治、法律、哲學、神學,總之,一切屬於社會而不是單純屬於自然界的領域的簡單概括)——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學領域中都有一定的材料,這些材料是從以前的各代人的思維中獨立形成的,並且在這些世代相繼的人們的頭腦中經過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2]。

這段話,從“科學領域”的“材料”和人們思維活動的發展,揭示了曆史和現實的密切聯係及其對現實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中國曆史上,至晚在西周至西漢時期,在一些經書和史書中,已經產生了關於曆史與現實關係之明確認識的思想“材料”。

如《尚書·召誥》:“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詩·大雅·**》:“殷監不遠,在夏後之世。”殷之亡,周之興,是當時的大事,這不僅是政權的更迭,而且也促進了人們曆史觀的變化。以前朝的興亡為借鑒,從而謹慎地對待政治統治,體現了西周時執政者周公的思想之深邃。而這一思想在詩歌中的反映,說明它已在較廣泛的範圍裏得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