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馬克思和曆史科學[1]

字體:16+-

——紀念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

馬克思創立了曆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曆史學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曆史學,它在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史上,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從西方史學家稱為“曆史之父”的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和中國史學史上孔子修《春秋》算起,曆史學已有了2000多年的曆史。但是,曆史學發展成為一門科學,則是跟馬克思的名字分不開的。按照恩格斯的說法:馬克思在整個世界史觀上實現了變革。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人們對人類社會曆史的認識和解釋是片麵的,甚至是顛倒的,當然更談不到對它的發展規律做出明確的闡述了。有的人認為,曆史隻是少數人的活動,人民群眾對曆史是無足輕重的;有的人認為,曆史的變動,隻是一些“偶然因素”在起作用,甚至有人認為它不過是人的精神的“驗證”罷了;有的人認為,曆史是人們永遠無法認識的,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謎”;等等。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是對這些陳舊的曆史觀點的最早的挑戰。他們指出:應當“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說明“整個曆史的基礎”;主張“站在現實曆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後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許多著作裏不斷發展了這個光輝的思想。到了1859年,馬克思便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係統的、縝密的、科學的唯物史觀,從而完成了人類曆史觀上的一次偉大的變革。在這以後,恩格斯在他所著的《反杜林論》(1877年)、《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80年)、《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6年)、《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1891年)等著作裏,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及其在人類認識史上的偉大意義,恩格斯做了這樣的概括:“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即曆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2]恩格斯還把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稱作科學社會主義賴以建立的“兩個重要根據”。列寧認為,“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正是因為有了這個成果作為指導,曆史學的研究才可能成為科學的研究,曆史學也才可能成為曆史科學,而馬克思則是曆史科學的偉大的奠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