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外一種(第二卷)

後記

字體:16+-

這本小書,是由我發表在《文史知識》上兩組係列連載文章匯集而成的,書名采用了第一個連載欄目的名稱。

1989年夏天,《文史知識》編輯部柴劍虹、胡友鳴兩位同誌跟我商量,約我在這個雜誌上開辟一個史學方麵的連載欄目。我欣然同意接受這個任務,並提出從史學批評方麵來設計欄目的內容,他們對此頗感興趣,鼓勵我早點著手撰寫。當時,我對於究竟按時間順序來寫,即寫成“史”的形式,還是按若幹問題來定,即寫成“論”的形式,很是猶豫。其實對於我來說,不論采用哪一種形式,寫起來都會很費力的。在二者抉擇之間,胡友鳴同誌的建議起了重要作用。他認為,采用提出問題的方法來寫,或許更困難一些,但這種形式角度比較新穎,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更符合讀者的需要。撰寫的形式就這樣定下來了。同年12月,我擬出了一份包含16個題目的撰寫計劃,並把欄目稱為《中國古代史學批評漫談》,經與胡友鳴、馮寶誌兩位同誌交換意義,得到他們的讚同,我們議定從1990年5月起開始連載。欄目的名稱,為避免跟其他欄目重複,胡友鳴把“漫談”改成了“縱橫”。我以為“縱橫”的口氣大了些,但為全局計,也就沒有再做變動。旋因諸事繁多,我的撰寫計劃往後推遲了半年多,故這個欄目至1991年1月才開辟出來。

我之所以確定要寫古代史學批評方麵的問題,在認識上有一個不斷積累和發展的過程。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中國古代的史學評論著作如《史通》《文史通義》素有盛名,多為人們所稱引,因而有很大的影響。但是,中國古代史家和學人關於史學評論方麵的論著或言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領域,其真知灼見、發展曆程,並不是這兩部名著所能代替的。古代的曆史撰述、史學論著、文集、筆記中,多有史學評論的閃光思想。這是一筆豐厚的史學遺產,隻因我們注意不夠,或是缺乏自覺的係統發掘、整理、闡釋,故這一寶藏尚未充分顯露出它的光華。這是需要我們努力去發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