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7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下

第三節 列維納斯與他異性美學

字體:16+-

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1906—1995年)是猶太裔法國著名哲學家,他在法國乃至西方20世紀哲學中占有特殊地位。雖出道很早,但列維納斯的影響直到20世紀70、80年代才真正開始,不過他已成為當代哲學研究的重點。1906年,列維納斯出生於立陶宛,雖生活在嚴格的猶太家庭,但其父母較為開明,故列維納斯得以兼修希伯來與歐洲現代文化。1915年,沙俄驅逐猶太人。次年,列維納斯全家移居烏克蘭。在這一時期,列維納斯深入研習俄羅斯文化,並閱讀大量俄國文學作品。四年後,烏克蘭爆發反猶運動,列維納斯一家再次遷回立陶宛。1923年,列維納斯到法國斯特拉斯堡讀大學。在這裏,列維納斯與布朗肖(Maurice Bloncht)結下了一生的友誼。1928至1929年間,列維納斯在德國弗萊堡師從胡塞爾和海德格爾。1930年,出版博士論文《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觀理論》(這是法國第一本介紹現象學的著作)。次年,與人合譯胡塞爾的《笛卡爾的沉思》(負責第四、第五沉思)。1939年,列維納斯隨法軍第十師團被俘(而其在立陶宛的親人已死於德國法西斯之手),在戰俘營他深入思考了“死亡”、“他人”等日後著名的主題。1946年,獲釋回到巴黎,發誓永遠不再踏入德國。1964年,被任命為普瓦提埃大學哲學教授。1967年創建“東方以色列師範學校”並就任校長,此後30餘年他一直任職於此,同年,任巴黎第十大學哲學教授。1973年,任巴黎第四大學哲學教授。1995年,病逝於巴黎。

列維納斯一生發表大量作品,它們大致分為兩類:即,“哲學”作品與“希伯來”著作。後者有《艱難的自由》(1963年)、《塔木德四講》(1968年)、《從聖潔到神聖》(1977年)等;而前者則包括:《胡塞爾現象學中的直觀理論》(1930年)、《論逃避》(1935年)、《從存在到存在者》(1947年)、《時間與他者》(1948年)、《與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一起發現存在》(1949年)、《總體與無限》(1961年)、《異於存在,或超越本質》(1974年)、《上帝、死亡和時間》(1993年)等。其中,《從存在到存在者》標誌著列維納斯走出海德格爾的影響,進而形成自己的哲學觀念。列維納斯的核心思想即“麵對他者”,傾聽“他者”。作為現象學在法國的最早宣介者,列維納斯對薩特、梅洛-龐蒂等人產生了關鍵性影響。然而,列維納斯對胡塞爾、海德格爾以及現象學漸生不滿,他最終發現並麵對“他者”。在批判同一(意識)哲學、存在論的基礎上,列維納斯還原“他者”,展示了“為他者”的主體,從而建立了一種作為第一哲學的“倫理學”。加裏·古廷曾將20世紀法國哲學概括為“自由的哲學”,不過在眾多“自由”哲學家中,列維納斯的“自由”乃是“他律”的自由。在某種意義上,列維納斯的哲學是自由哲學,也是一種他異性美(倫理)學。從早期對“異域感”的尋求,到其後“他者”的延展,列維納斯創製了獨一無二的“他異性”美(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