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學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西方文化中反傳統傾向的存在和發展正是它得以產生的沃土。而在美學中,自從19世紀初葉起,就一直存在著一股反對傳統美學的潛流,叔本華是始作俑者。如果說叔本華、尼采的唯意誌論美學,以實驗美學和移情說美學為代表的現代心理學美學主要以傳統美學中的理性主義和思辨方法為攻擊的靶子的話,那麽分析美學則走得更遠,它不僅一般地反對傳統美學,而且要釜底抽薪,從根本上否定傳統美學存在的合理性。分析美學對傳統美學的攻擊武器是語言分析,它企圖從美學所使用的術語方麵選擇突破口,徹底解決美學中的爭論。它從現代邏輯和現代科學中分別引進精確性和方法論,使美學邏輯化、分析化和科學化。它攻擊傳統美學,認為其基本錯誤就在於概念、術語的含義不清,使用上的極其混亂。既然在基本概念方麵都極其混亂,那麽怎麽可能建立科學的美學體係呢?分析美學正是從這一基本立場出發攻擊傳統美學,為20世紀現代美學徹底取代傳統美學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分析美學的興起首先是由於它順應了西方現代美學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分析哲學的興起恰恰又為分析美學奠定了哲學基礎。20世紀初葉,許多哲學家在對整個西方哲學史進行批判性反思的浪潮中,通過對哲學語言的邏輯分析來澄清和取消傳統哲學問題,形成了一個聲勢浩大的哲學運動。這場運動為分析美學的誕生提供了基本哲學立場和方法論。事實上,當這些哲學家中的一些人把目光轉向美學問題時,也就導致了分析美學的誕生。
就作為一個流派的分析美學的崛起而言,它主要以語義學美學作為自己的思想來源。分析美學對於美和藝術的本質問題持一種懷疑論的態度,否定對於美和藝術有下定義的可能性。這種基本觀點早在18世紀就已萌芽。例如英國經驗派美學家托馬斯·裏德(Thomas Reid)在1785年問世的《人類智力論稿》一書中就已認為:“我不能設想,在被我們稱為美的各種不同的事物中,會存在任何相同的特性。”[1]這種基本看法為語義學美學所發展,並被導向對於美學術語的語義分析。語義學美學注重語詞意義和功能的分析的做法,直接影響了分析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