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二節 閔斯特堡的“孤立”說

字體:16+-

閔斯特堡(Hugo Munsterberg,1863—1916年)是德國心理學家,曾任哈佛大學哲學教授。他的美學代表作是《藝術教育原理》(1905年)。在該書中,他提出了“孤立”說,用以解釋美、美感和藝術的本質特征。

閔斯特堡主要是通過把藝術與科學相比較來闡述他的“孤立”說的。他指出,在科學研究中,科學家隻是分解對象本身,而不是把整體的對象向我們揭示。他舉例說,如果有人問科學家“海水是什麽?”那麽他就會通過把海水蒸發使其中的鹽結晶,並通過電解,使水分解為氫和氧。然後他就會告訴我們海水是由鹽、氫、氧結合而成的。閔斯特堡指出,科學家的這種描述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因為“當鹽結晶出來時,當氣囊裏充滿了氫氣時,當蒸發過程完結時,我們所看到的,已經不再是我們問其成分的海水了”。[1]閔斯特堡進一步分析說,科學所關心的不是對象本身,而是對象與其他事物的聯係。比如上述對於海水的描述,科學所關心的並不是海水本身,而是海水與鹽、氫、氧的聯係。“科學要使我們相信它關於事物所說的一切,但它隻不過告訴我們該事物與宇宙中其他事物的關係而已……可以這樣說,任何知識、描述、說明的唯一內容就是探索對象的聯係,而當世界對於人的理智來說成為有聯係的整體時,目的就達到了。”[2]閔斯特堡認為,科學並不能提供關於事物本身的知識。在這裏,他的觀點明顯地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影響。他也認為,“分散的部分就不再是對象本身了”。[3]正是從這個觀點出發,他對科學中的分析方法不以為然,認為“事物的最高知識應該是事物本身的知識,而不是它的原因和結果,應該是人的理智對事物本身的豐富內容和全部意義的認識,而不是對於學者為了說明繼起的現象而提出的它的替代物的認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