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6卷 二十世紀美學 上

第一節 布洛的“心理距離”說

字體:16+-

愛德華·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年)是瑞士心理學家、美學家和語言學家。早年在瑞士接受教育,1902年起在英國劍橋大學講授德語、意大利文學和美學。布洛精通多種外語,一生著譯頗豐。主要美學著作有:《物質和形式》(1904年)、《現代美學概念》(1907年)、《在對單色進行審美欣賞中的“透視問題”》(1909年)、《作為一個藝術因素與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說》(1912年)、《美學與心理學的關係》(1919年)、《藝術中的精神與媒介》(1920年)、《實驗美學的最新著作》(1921年)等。其中,關於“心理距離”說的論文使他在美學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布洛不滿意對美作形而上學的研究,認為許多人所主張的美的客觀性和絕對性是美學中的錯誤之源。應當轉向對美感心理原因的研究,建立以觀賞(主要是藝術觀賞)的心理效應為對象的現代心理學美學,因此他提出了“心理距離”說。他的“心理距離”說與英國經驗派美學家博克的美學理論有著內在聯係。博克在《論崇高與美》一文中曾指出:“如果危險或苦痛太緊迫,它們就不能產生任何愉快,而隻是恐怖。但是如果處在某種距離以外,或是受到了某些緩和,危險和苦痛也可以變成愉快的。”[1]博克在這裏已看到了距離對於產生崇高感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不過,他還沒有係統地分析心理距離問題。布洛則以對心理距離的分析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美學理論。

布洛所說的在審美活動中要與對象保持的一定距離,既不是空間的距離,也不是時間的距離,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距離。他曾舉了一個著名的海上遇霧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心理距離的含義。他說,在海上航行時遇到了大霧,這時,由於對航行有可能遇到的危險的擔憂,不論對船員還是對旅客都會產生一種焦慮、緊張,甚至是恐怖的情緒,在這種心緒中當然談不上去欣賞海上的霧景的。布洛指出,然而,如果我們能與大霧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那麽,“海上的霧也能夠成為濃鬱的趣味與歡樂的源泉”。[2]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忘掉海上遇霧的危險性和實際的憂慮,把注意力轉向“客觀地”形成周圍景色的種種事物,那麽,我們就能夠欣賞海上霧景的奇妙無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