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義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首先在美國形成、以後傳播到歐洲的一個哲學思潮。它主要繼承了歐美的實證主義傳統,認為自然是全部的實在,不存在任何超自然的領域;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加以認識,而無須借用超自然和非自然的力量。自然主義者認為,自然就是一切,包括一切事物、關係和人,包括人的一切存在方麵;自然是自我包容、自我滿足、自我說明的體係。他們反對把心靈和物質、主體和客體看作兩種存在,認為存在著的隻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以各種不同方式起作用的人;他們也反對把物質歸結為心靈的某種形式,或把心靈歸結為物質的某種形式,而是把物質和心靈都歸結為自然本身;據此,他們認為哲學與科學研究的範圍都是自然,都應從經驗開始,得到經驗的驗證,但科學探求現象,哲學則探求概念。自然主義哲學流派內部的傾向並不一致,有的偏於唯物主義,有的偏於唯心主義,但共同的是,都想回避哲學的基本問題,通過“自然”概念來取消物質與精神的對立,超出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自然主義思潮的出現,是19世紀下半葉自然科學尤其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的一個結果,同時也同哲學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兩軍對戰有密切關係。自然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段時間又得到發展,尤其在美國比較流行。自然主義在美學上也形成了比較係統的觀點,前期代表為美國的桑塔亞那。
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1863—1952年),是美國著名哲學家,美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美學家,也是詩人和文學批評家,曾在哈佛大學求學,後任該校哲學教授。主要著作有《美感》(1896年)、《詩與宗教的闡釋》(1900年)、《理**》(五卷,1905年、1906年)、《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和歌德》(1910年)、《懷疑論與動物信仰》(1917年)、《存在領域》(四卷,1927—1940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