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西方美學中,悲劇理論從來是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亞裏士多德到黑格爾都是如此。同樣,馬克思的悲劇觀,也是他美學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的悲劇觀主要體現在他1859年4月就曆史題材悲劇《濟金根》的評價問題給拉薩爾的信中。[54]恩格斯就同一問題1859年5月18日給拉薩爾的信,與馬克思的觀點不謀而合,並恰好成為馬克思曆史悲劇觀的進一步發揮和補充。[55]因此,這裏把馬克思、恩格斯的悲劇觀合在一起介紹。
馬克思、恩格斯對拉薩爾的曆史悲劇《濟金根》及其悲劇觀念所作的深刻分析和批評,從以下四個方麵體現了他們的曆史悲劇觀念:
第一,以描寫曆史人物和事件為題材的曆史悲劇,應當而且可以有現代意義,應當從現實鬥爭需要出發,通過對曆史鬥爭的真實、深刻的描繪,來總結曆史的教訓,揭示現代社會變革的內涵。馬克思對《濟金根》一劇以16世紀濟金根、胡登的騎士暴動及其失敗為題材是讚成的,因為這一題材同1848-1849年資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及失敗後的形勢存在著許多相似之處,通過正確描寫騎士暴動的失敗,可以從曆史教訓中總結現實鬥爭失敗的原因,所以馬克思說:以濟金根暴動失敗為題材,"構想的衝突不僅是悲劇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黨必然滅亡的悲劇性的衝突。因此我隻能完全讚成把這個衝突當作一部現代悲劇的中心點"。這就是說,現代的曆史題材悲劇應選擇有助於揭示現代社會矛盾,對現代社會革命有意義的曆史題材和衝突加以描繪。這是馬克思從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現實鬥爭的需要出發對現代悲劇提出的題材要求。
第二,現代悲劇應把曆史題材蘊含的矛盾鬥爭同現實鬥爭緊密聯係起來,而不應把現實矛盾歪曲、轉化為抽象的精神衝突。拉薩爾提出該劇的悲劇衝突是所謂"觀念的無限的目的和妥協的有限的狡智之間的辯證矛盾"的觀點,荒謬地把濟金根的失敗歸結為他內心存在著正確、無限的"革命目的"與錯誤、有限的"革命手段"兩種精神之間的衝突,而且他把這種精神衝突普遍化,宣稱"不是任何一定的革命所特有的衝突,而是過去和未來所有的或差不多所有的革命中不斷重複出現的衝突,……無論在1848年和1849年,或者在1792年都存在過的衝突"[56]。換言之,他把這一係列曆史和現實的革命鬥爭的衝突全部歸結為某個領導人內心目的與手段的精神衝突。這一觀點遭到了馬克思的嚴厲批駁,馬克思責問拉薩爾:"巴爾塔紮爾的確可以設想,如果濟金根不是借騎士紛爭的形式舉行叛亂,而是打起反對皇權和公開向諸侯開戰的旗幟,他就會勝利。但是,我們也可以有這種幻想嗎?"馬克思的意思是,拉薩爾設想濟金根隻要改變策略、"手段",起義就會勝利,革命"目的"就會達到,這純屬"幻想"。這就有力地否定了拉薩爾脫離現實鬥爭,把悲劇衝突歸結為個人內心的精神衝突的錯誤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