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早期的哲學家除了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以外,基本上都是自發的辯證法家,甚至連史詩詩人荷馬也是這樣。柏拉圖也認識到這一點,他在《泰阿泰德篇》中曾這樣講道:所有我們說是“存在”的東西,實際上都是在變動的過程中,作為運動、變化和互相結合的結果而存在的。我們說它們是“存在”,是錯誤的,因為它們沒有一個是永遠如此存在的,它們總是在變化中。在這方麵,可以說除了巴門尼德之外,所有的哲學家(普羅塔哥拉、赫拉克利特、恩培多克勒)都是同意的。還有最偉大的詩人,如喜劇詩人厄庇卡爾謨和悲劇詩人荷馬也都同意。荷馬說,“俄刻諾斯(海洋之神)是諸神之源,忒提斯女神是諸神之母”,他的意思就是說萬物都是從變化之流中產生出來的。[44]
這是因為人們日常接觸到的世界萬物,無一不是在運動變化中的。在這點上,赫拉克利特的貢獻在於將人們日常經驗的事實加以概括,提升到一般性的命題: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它分散又結合……接近又分離……[45]
踏進同一條河流的人,遇到的是不同的水流。[46]
我們踏進又不踏進同一條河流,我們存在又不存在。[47]
這些形象生動的語言,在相當深度上揭示了辯證法的真諦。因此黑格爾是這樣高度評價它們的:“當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在流動’時,他已經道出了變易是萬有的基本規定。”[48]
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萬物皆流、萬物都是處於運動、變化、發展生滅過程中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但是,被認為屬於赫拉克利特學派的克拉底魯(主要活動於公元前5世紀末),則把赫拉克利特這種素樸辯證法思想推到荒謬的極端:
將這種觀點推到極端,便成為被稱作赫拉克利特學派的克拉底魯的看法,他最終認為人根本不能說什麽,而隻能簡單地動動他的手指。他批評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他(克拉底魯)認為即使踏進一次也不可能。[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