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1卷 古希臘羅馬美學

導論

字體:16+-

二十年以前,當我們還在醞釀編寫一套《西方美學史》(七卷本)之際,我們對這套書的未來麵貌,還隻有一個大致的輪廓,而並無清晰的藍圖。而今天,當我們終於把當初的設想變為七卷本的專著時,除了心情的激動和對已經曆的甘苦的淡淡回味之外,對西方美學的曆史發展,在總體上似乎也有了較之過去更為深切的認識和體會。當然,這隻是我們這個寫作群體的一些粗淺看法,並不一定正確。因為麵對同一曆史,人們完全可能也完全可以作出不同的闡釋,美學史亦不例外。

一 關於《西方美學史》(七卷本)的寫作宗旨

我們的老祖宗喜歡凡事必先“正名”,這裏姑且沿用這一慣例先對本書書名“正”一下“名”。

其次,這是一部西方美學史,這就有個“西方”的範圍如何界定的問題。雖然我們沿用了朱光潛先生“西方美學史”的老書名,但在當今世界經濟日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含義已有若幹變化,如“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把東方的日本也包括了進去,這“西方”顯然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概念,而幾乎等於“發達國家”的含義了。又如我們現在講“西方”,主要講歐洲、北美,而把地理上同屬西半球的中、南美洲排除在外;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又把同屬歐洲的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排除在“西方”門外,這裏“西方”概念又不僅有經濟發達之意,還具有意識形態色彩了,其詞義與“資本主義世界”相近。這導致美學史寫作上一種奇怪現象:蘇聯美學家撰寫西方美學史時常把俄羅斯美學排除在外,而中國美學家寫西方美學史時則把沙俄時代的美學納入其內,卻把社會主義的蘇聯時期的美學排除在外。造成這種對“西方”概念認識和使用上的模糊和混亂自然有複雜的曆史、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原因,但卻是我們不得不麵對的既成事實。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