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師的著述之誌,因未能實現而引為“沒齒之恨”。這在李延壽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他後來的史學事業,就是從這裏萌發的。如他所說:“既家有舊本,思欲追終先誌。”[96]他決心接過他父親沒有做完的事情繼續做下去。
李延壽撰《南史》和《北史》,經曆了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這個過程大致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從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至貞觀五年(631年)。這期間,李延壽參與修撰《隋書》;與此同時,梁、陳、齊、周諸史的修撰都在進行,皇家史館集中了有關這些方麵的許多曆史資料。李延壽利用這個機會,在修撰《隋書》的同時,特別留心於那些他未曾見到過的“齊、梁、陳、周、隋五代舊事”的資料,並“晝夜抄錄之”。
第二個階段,大約從貞觀八年(634年)至貞觀十五年(641年)。李延壽在蜀中做官期間,在公事之餘,“以所得者編次之”。這時雖然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已在貞觀十年(636年)修撰完成,但李延壽遠在蜀中,不可能讀到皇家圖書館的這些剛剛撰成的藏書。
第三個階段,從貞觀十五年(641年)至貞觀十七年(643年)。李延壽調回京城任太子屬官,由於令狐德棻的推薦,他再次進入史館。這一次,他把撰寫南北朝史工作的重點放在勘究宋、齊和北魏三朝曆史中他所不甚了解的一些史料上麵。
以上三個階段共十四五年時間,李延壽一麵參加史館修撰工作,一麵搜集、勘究資料,為撰寫南北朝史作準備。
第四個階段,從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至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前後用去十六年時間。這時,由於褚遂良奉詔修撰《五代史誌》,李延壽也參與了這項工作。他利用這個機會“遍得披尋”,進一步廣泛閱讀了史館有關的藏書。他的視野更加開闊了。史館撰述之餘,他就抄寫南朝的宋、齊、梁、陳和北朝的魏、齊、周、隋八代史,即所謂“私為抄錄,一十六年,凡所獵略,千有餘卷”[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