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分裂到統一的曆史形勢
一、朝代頻繁更迭和隋唐的統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其子曹丕嗣位為丞相、魏王,並將漢獻帝的年號改為延康。這年冬天,漢獻帝迫於形勢,同曹丕演出了一場極富悲喜劇色彩的政治禪代的鬧劇。漢獻帝在“禪位”冊書中,一麵援引堯、舜、禹的禪位故事,一麵又借用“皇靈降瑞,人神告徵”的名義,給這種嚴酷的政治鬥爭塗上了一層莊嚴肅穆的色彩。
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建元黃初,這標誌著東漢政權的結束,同時揭開了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麵的序幕。次年,劉備稱帝,建立蜀國;又過一年,孫權稱帝,建立吳國。三國的紛爭,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表現得有聲有色,而在經濟上也有所恢複和發展。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蜀後主炎興元年),魏滅蜀,打破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兩年後,司馬氏仿效漢魏“禪代”故事,奪取了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皇朝。西晉和吳的並存,代替了原先的三國分立。晉武帝鹹寧六年(280年,吳末帝天紀四年),晉滅吳,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麵,實現了統一。
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在它統治的後期,已有成、漢、前涼等民族政權的建立。由於政治腐敗和民族矛盾的發展,西晉在湣帝建興四年(316年)為劉聰所滅,全國又陷於分裂之中。
西晉滅亡的第二年,鎮守江南的宗室司馬睿即帝位於建鄴(今江蘇南京),是為東晉。在東晉存在的一百零幾年中,中國北方先後出現了由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建立的十幾個政權的興亡更迭,是為十六國時期。
東晉在恭帝元熙二年(420年)為劉裕所滅。劉裕建立了宋皇朝,繼之是宋、齊、梁、陳的更迭,史稱南朝。十六國時期,北方各族經過百餘年的大規模遷移、鬥爭、組合與融合,至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方統一;而後,北魏經曆了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分裂和更迭,至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齊武平元年),北周滅北齊,北方重新歸於統一。大定元年(581年),北周被隋朝所取代。隋朝建立後,進一步謀求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發展,為南下滅陳做積極的準備。以上,史稱北朝。南北朝的對峙與交往,持續了一百七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