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克思主義自覺意識到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並力圖揭示這種變化過程及其內在邏輯。貝爾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階層和社會基礎的新變化,認為“舊的社會關係(由財產決定的)、現有的權力的結構(集中於少數權貴集團)、以及資產階級的文化(其基礎是克製和延遲滿足的思想)都正在迅速消蝕”[22]。卡斯特的“信息時代三部曲”從技術水平、生產結構、社會製度的變遷,到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再到自我的心理結構、社會認同、意識形態等領域,較全麵地分析了隨著網絡興起所造成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對於我們來說,不管他們的分析是否正確,這種在新的曆史語境中做出的新的思考及其對理論的曆史意識,卻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後馬克思主義自覺吸收了當代社會社會科學的新成果,並展示出廣闊的問題域。在一定意義上,後馬克思主義打破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學科壁壘的局麵,將哲學、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的內容融為一體,並把許多馬克思主義過去沒有關注或較少關注的問題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中。例如,在鮑德裏亞的思想建構中,不僅吸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成果;而且還吸收了符號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學以及媒介文化批評理論等思潮,論述的問題涉及哲學、社會學、符號學、媒介文化學等多個領域。此外,高茲對生態學與資本主義經濟學的批判、蘇賈對地理學的反思、哈特曼對馬克思主義與女性主義關係的思考、齊澤克對當代電影的分析……向我們展示出一幅豐富的理論畫麵。在這些思考中,不管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後現代語境中的有效性,還是對馬克思主義持一種批評態度,都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並將這一批判精神融入特定的理論分析中。在我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所欠缺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