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逝世之後被“神化”的現象在曆史上並不罕見。釋迦牟尼不用說,即使孔子也被請進廟裏,像神一樣被供奉起來,享受春秋二祭;同時,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逝世之後被“矮化”的現象在曆史上也不罕見。兩極相通,一個思想家被“神化”到一定程度便會被“矮化”,所以,同一個思想家逝世之後,在一個曆史時期中被“神化”,在另一個曆史時期中被“矮化”,這種現象在曆史上也是常見的。
馬克思似乎也遭遇著同樣的命運。在社會主義凱歌前行的年代,馬克思一度被“神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被教條化了,似乎成了一個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絕對真理體係。可問題在於,自詡為包含一切問題答案的學說,不一定是科學,而可能是神學。曆史已經證明,凡是以絕對真理自詡的思想體係,如同希圖萬世一係的封建王朝一樣,無一不走向沒落,隻能作為思想博物館的標本陳列於世,而不可能興盛於世了。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後的年代,馬克思又被“矮化”,甚至“醜化”了,使得馬克思在思想文化的論爭中不僅沒有成為“原告”,反而或明或暗地成為“被告”,其“形象”任憑“原告”的言說隨意塗抹。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不能不為“缺席”的馬克思辯護。所以,本書定名為《為馬克思辯護》。
辯護就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為馬克思“辯護”,“事實”就是馬克思的文本,“準繩”就是當代實踐。在我看來,為馬克思辯護必須在當代實踐的基礎上重讀馬克思文本,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哲學。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者,我的全部論著都是重讀馬克思的結果,或者說,是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所以,本書的副標題為“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