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生活的變遷,西方思想與文化發生了一係列強有力的變遷,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曆史進步受到質疑,曆史理性受到顛覆,“大寫的曆史”為“小寫的曆史”所取代,哲學與曆史學都經曆了後現代的挑戰。福柯、巴特、德裏達、鮑德裏亞等人都把批評的矛頭指向啟蒙運動以來的現代西方哲學與文化,懷特等人更是明確地闡釋了後現代曆史哲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後現代曆史哲學得以興起,並成為西方曆史哲學的主導思潮。
根本上說,現代哲學具有刨根問底的特點,它對事物的說明追蹤到“第一原理”或“最高原因”,拋棄語境和時間因素,把現象歸結為本質,並從變化中尋求一以貫之的東西。按照羅蒂在《後哲學文化》中的說法,這種中心主義、基礎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問題在於,預設了理性與實在相對應,認為寓言可以忠實地描畫實在。
與之相對,後現代主義對普遍敘事和宏觀理論嗤之以鼻,認為黑格爾的宏大敘事或“元敘事”已經不再可能,利奧塔明確地“把後現代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按照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不要再幻想什麽宏大的理論構想了,科學和理性使人類逐步邁向美好生活的信仰不可靠,大同的觀念也是應該摒棄的。沒有真理,隻有繁雜的解釋;沒有客觀的真實,隻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看法。後現代主義的這些認識可謂驚世駭俗。
後現代曆史哲學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反中心主義、反基礎主義和反本質主義。後現代曆史哲學的興起意味著知識的不確定性,表征的則是社會的不確定性。[18]以往建立在神學、政治或科學基礎上的確定性認識受到了後現代主義的強烈質疑。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股失望的潮流席卷全球,許多人失去了確定性或客觀性的信念,覺得過去難以琢磨,現在轉瞬即逝,未來更是無法預料。從總體上看,後現代曆史哲學對客觀性問題的質疑,是通過三種相互關聯的途徑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