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

序言

字體:16+-

理論的命運同曆史的進程息息相關。每當曆史處在轉折點時,新的實踐便會對原有的理論提出挑戰。此時,原有的理論往往會出現某種危機。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命運似乎也是如此。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曆史處在轉折點上。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經濟繁榮的現象,馬克思所預言的資本主義“喪鍾”並未敲響。麵對這種現象,不僅資產階級理論家指責唯物主義曆史觀,而且馬克思主義內部也出現了對唯物史觀的“修正”,以及信奉者“倒戈”的現象。唯物史觀在“世紀轉換”中麵臨著“危機”。普列漢諾夫當時不無傷感地說:“我們正在經曆著危機,我為此難過極了。”[1]

曆史不會重演,但的確又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曆史又處在轉折點上,產生了許多“剪不斷,理還亂”的現象:新技術革命的浪潮猶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猛烈地衝擊、改變著傳統社會,並為發達國家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過體製改革,在相當的程度上緩解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製對生產力發展的製約,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也有相當程度的緩和,馬克思預言的資本主義“喪鍾”仍未敲響,相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卻被資本主義“不戰而勝”……現實的波瀾必然掀起理論的狂飆。唯物主義曆史觀的批評家們猶如雨後的蘑菇,紛紛破土而出,而在馬克思主義內部,“極深的瓦解和混亂,各種各樣的動搖”在更大的規模上被重複著。“山重水複疑無路”,唯物史觀似乎再次麵臨著“危機”。

問題在於,理論危機並非總是壞事。從根本上說,理論總是在實踐發展到新的階段時,顯露出自身的破缺性,從而出現某種危機,而危機的出現又往往意味著理論將獲得發展。沒有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物理學危機”,就沒有現代物理學;沒有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哲學危機,就不會產生現代哲學;沒有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的馬克思主義危機,就不會誕生列寧主義……矛盾—危機—重建—發展,這是理論運行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