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唐太宗統治集團中的主要決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動表明,他是一個諳於當代政事的史論家,又是一個富有曆史感的政論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譽為“雅有經國之才”[2],同他在這兩個方麵的修養有密切的關係。他的政論和史論在唐初政治活動和史學活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以諍臣與良史名於世。
魏徵的史論,主要見於他主持撰寫的《隋書》紀、傳的評論,以及他參與監修的《梁書》《陳書》《北齊書》帝紀總論。史載:“初,有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3]1979年,筆者曾撰《略談〈隋書〉的史論》一文,對魏徵史論的史學價值和政治意義作了粗淺的評論[4]。
魏徵的政論,除見於唐玄宗時史學家吳兢所撰的《貞觀政要》外,還見於兩《唐書》本傳所載。近世以來,流傳較廣者有清光緒年間王灝所輯《畿輔叢書》中之《魏鄭公集》和《叢書集成初編》本之《魏鄭公集》[5]。據《舊唐書》本傳所載,魏徵曾“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複以示史官”,這頗使唐太宗不悅,但史官得以保存這些“諫諍言辭”,恰也證明唐太宗能夠納諫的氣度和胸懷。當然,更令魏徵和唐太宗始料所不及的,是這些“諫諍言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他們作為諍臣和明君的形象更加凸顯於後世。
如前所述,魏徵的史論和政論有密切的聯係,筆者在討論他的史論的政治內涵的基礎上,這裏將進一步考察他的政論的曆史底蘊。這兩個方麵,本質上都是從積極的方麵說明史學同政治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魏徵以其特殊的身份、特殊的個性和特殊的貢獻,以至他的言論、行事早在唐高宗、武則天時,便為人所重,人們或編其文集,或著其事跡[6],這使魏徵幾乎成了一個傳奇式的人物。《舊唐書》作者這樣評價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