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實踐教程

知識運用

字體:16+-

【案例一】

一個大學生的思索與探索

《蒼生:一個青年學子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思索與呐喊》,是一位名叫徐海珊的大學生寫的一本書:大學4年間,他三進西部,三進大別山,北進中原,行程4萬多裏,足跡遍及中西部11個省、自治區的51個縣、市、區、旗(其中有25個是國家級貧困縣),記下的調查筆記有數十萬字,拍下的照片有十多斤重。用徐海珊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在關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

徐海珊的家鄉在廣東平遠縣,那是典型的客家山村。他有意識地開始思考農村問題,還是在高中時代。

他說:“那時,我與一位念中專的朋友為日後彼此的出路問題經常發生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回鄉務農,還是進城闖**。幾番爭論下來,我們發現,無論怎樣,都無法找到讓自己留在農村的理由。我有一種難言的心酸:農村,不但城裏人看不起,就連生於斯長於斯的農村人也瞧不起,它就像一塊是非之地,大家唯恐逃之不及。”

“1998年9月,我考進中南民族學院法律係,成了都市裏的大學生。但是,我無法忘記農村,因為我心裏有一種深深的愧疚。這種愧疚不但我有,那些和我一樣舍家留城的學子,那些棄家進城的‘農村精英’恐怕都會有。逃離農村所產生的愧疚,會讓我們的靈魂終生難以安寧:因為在那片依然封閉落後的土地上還生活著我們的親人,那裏有我們的根。”

大一下學期,徐海珊想創建大學生反貧困協會,團結同人為農村做一些實在的事情。由於種種原因,他最後創辦了人口資源環境研究會,並專門設立了反貧困委員會。

同時,他開始做著進西部考察農村的準備,因為那裏是中國貧困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他說,不經曆農村,就不了解現在的中國,不體驗貧困,就不了解中國的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