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曆史文化認同的傳統[1]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自秦漢以來更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也是一個曆史發展過程。我們今天來認識這個客觀存在和發展過程,主要有兩種考察方法:一種方法是考察曆史上各民族的曆史及各民族之間關係的曆史;另一種方法是考察曆史上人們在曆史文化認同這個問題上思想觀念的曆史。許多年來,學術界對前一種考察方法運用較多,並有一些研究成果麵世,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2]。而對於後一種考察方法,學術界運用較少,研究成果自然就要少一些,這是需要加強研究的方麵。當然,這兩種考察不是截然分開的,但考察的側重點畢竟有所不同。鑒於上述情況,筆者試采用後一種方法,進一步探討中國曆史上各民族曆史文化認同的傳統。
為了明確考察的對象和重點,我們可以從曆史認同與文化認同兩個領域進行探討。所謂曆史認同,主要指關於血緣、地理、治統的聯係與認識;而文化認同,主要指關於心理、製度、道統的影響與傳承。這裏說的“治統”,主要指政治統治的繼承性;“道統”,主要指思想傳承的連續性。清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皇帝祭告黃帝文中有這樣兩句話:“自古帝王,受天明命,維道統而新治統。聖賢代起,先後一揆。功德載籍,炳若日星。”[3]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皇帝“禦製”祭黃帝文中也說:“帝王繼天立極,功德並隆,治統道統,昭垂奕世。”[4]由此可以看出,出身於滿族的清朝皇帝也都表明,他們是繼承了黃帝以來的政治統治,同時也繼承了周公、孔子以來的思想傳統。看起來話語很簡單,其實思想內涵卻無比豐富。從今天的觀點來看,這可以看作對曆史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高度概括。在中國曆史上,這種認同有其久遠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