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公共演講

字體:16+-

當今中國的精神挑戰[1]

最近幾年來,“精神生活”,以及與此接近的諸如“精神世界”“精神家園”“心靈”“靈魂”“人文精神”“文化自覺”等說法,頻頻出現在我國的報刊論著和大眾傳媒之中。一百年前,談論精神生活的中國人多半是想用古老東方的“精神文明”抵禦現代西方的“物質文明”;百年之後,已經踏進小康社會門檻的中國人發現,我們自己的精神生活也麵臨著重重挑戰。

1.現代社會的精神挑戰。

當今中國的精神挑戰,首先是因為當今中國已經處在一個“現代”社會,承受著現代社會普遍具有的精神壓力。

現代社會在精神領域的根本特點,可以借用毛澤東的一句話來說明。毛澤東說,“共產黨人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麽”。實際上,典型意義上的現代人,凡事也都要問一個為什麽。人們以前一般不問“為什麽要有道德”,因為即使問這個問題,答案也是近在眼前的:因為上帝或上天要我們有道德。但對於“凡事都要問一個為什麽”的現代人來說,這個答案並不令人滿意,因為他還會進一步問:“為什麽上帝或上天讓我們有道德?”甚至問:“為什麽你會相信有上帝或上天?”

因此,借用王國維的用語,在現代社會,神學和形上學即使還有“可愛性”的話,它們的“可信性”也岌岌可危,甚至**然無存了。社會現代化的這種精神效應,馬克思稱之為“……一切神聖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尼采概括為“上帝死了”,霍克海默則從中引出一個更為明顯的可怕結論:“從理性當中,不可能引出反對謀殺的根本性論據……”

神聖東西的非神聖化過程,學者們稱之為“世俗化”過程。在西方,世俗化過程對精神生活的最大影響,就是虛無主義成了現代社會的流行病。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出版於1976年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的開頭,談到了有關虛無主義的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是尼采的,他認為由於理性主義和精打細算,由於“摧毀自己的過去,控製自己的將來”的現代心理,虛無主義將不可避免地降臨於世,並最終使歐洲文明走向災難。另一種看法是比尼采稍晚的英國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他恰恰把尼采為了克服虛無主義而訴諸的強力意誌,或“一種要打倒所有傳統習俗的文化衝動力”,看做是虛無主義的根源,其最極端、現在也是最出名的實踐表現,就是超越善惡、不計利害的恐怖活動。貝爾說他不讚成把虛無主義看做是現代性條件下人類無可避免的厄運,但強調要嚴重關注並切實應對這個可怕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