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牛漢的詩

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1]

字體:16+-

詩不是再現生活,而是不斷地發現和開創生活中沒有的情境。詩是一種有聲、有色、有光焰的**,或為了憎惡和悲痛的遺忘,或為了獻身去追求心靈的欲求。套用北京的一句老話,詩是人世間的精氣神兒。詩不一定為現代而寫,但詩須具有現代感。詩或許是最難以分解、定性的,我指的是真正的詩。概念化的、非詩的有韻文字,那是很容易分析和圖解的。現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向人文學科的滲透越來越多,不少人試圖運用科學的方法來剖析和控製詩,排斥了詩評家和讀者的主觀能動作用。有人表示懷疑。我不諳理論,寫了幾十年詩,從來不是按照某種指導性理論和美學原則去創作。但最近也看了一些論詩的文章,有的通篇是引進的名詞和概念,其嚴密程度幾乎到了板結無隙的地步,很難教人讀進去。詩評家當然可以寫這樣那樣的評論,但他們絕不會要求寫詩的人和讀詩的人被動地就範。詩是最不聽話的抓不住的精靈。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荒蕪、沉寂已久的詩歌領域裏,開始蘇醒並萌發出新的生機。幾代詩人,帶著各自的歡欣和憶念,帶著各自的個性和積鬱已久的情愫,此起彼落地歌唱起來,有的詩人像天鵝唱了最後的歌。與此同時,出現了許多對祖國、民族、曆史、未來懷有深切的憂患和理想主義的年輕詩人,他們的聲音是真誠而激越的,是從苦難的土地上升起的彩虹。詩歌領域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麵。近三五年來,令人振奮的是又出現了浩浩****的新生代。

《中國》文學月刊的這一期的十位詩作者,年齡多半在二十歲上下,都屬於新生代。在他們的眼中,比他們大十歲八歲的詩人已是上一代的人。詩歌的“代”有時隻有五六年的光景。回想20世紀40年代初的情形,我正當十七八歲,心目中的許多詩人(也不過二十幾歲的青年)已認為是老一代了。詩的時間概念是飛速的。今天這一代新詩人,不是十個、八個、幾十個(像“五四”白話詩時期和“四五”運動之後那一段時期),而是成百上千地奔湧進了坑坑窪窪的詩歌領域。即使心腦遲鈍的人也會承認,這是我國新詩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態勢。這個新生代的詩潮,並沒有大喊大叫,橫衝直撞,而是默默地紮紮實實地在耕耘,平平靜靜、充滿信心地向前奔湧著。它的潮頭幾乎撼動了我幾十年來不知不覺形成了框架的一些詩的觀念,使它們在搖晃中錯了位(這個比喻並不恰當),且很難複歸原位。我意識到這個變化會給我今後的創作帶來深遠的影響,必須從框架中走出來。此刻,我不能說已經理解了這些絢麗的新生代的詩作所蘊含的全部意義,我還沒有足夠的悟解能力來分析研究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