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化,及作為其擴展的大眾化,都仍然是一種理論性的活動。雖然這些活動也都是最終服務於革命實踐的,但本身畢竟仍在理論活動範圍內。但馬克思主義並不能限於解釋世界,也不是解釋世界歸解釋世界,而改變世界歸改變世界,兩不相幹。馬克思所說的“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也並不是說不能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即不能僅僅解釋世界,而且還要改變世界;而是從根本上說來,認為解釋世界之理論活動在本質上是從屬於改變世界之實踐活動的,因而,必須把這一關係顛倒過來,自覺地將解釋世界從屬於改變世界。因此,歸根到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理論最終是要進入實踐的。但這一進入卻帶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理論是決定論的,則信奉這種決定論的人,如何能夠能動地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是改變世界的哲學,那麽這一問題便是進入變革世界的實踐時所必須以某種方式予以解決的,無論是理論上明確的解決,還是實際上未明示的解決。
1.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
前麵指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一旦到了進入實踐的階段,便會產生出一種體係化的需要,以便能夠通過論辯,戰勝競爭對手,獲得一種主導性的地位,並獲得最為廣泛的傳播。但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問題的另一個方麵是,一種理論一旦進入實踐階段,便立即產生了一個普遍必然性的理論與特殊具體的實踐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是說,“自打理論活動從工具性勞動中產生出來以來,人類的世界便二重化了。現在,我們不僅通過直接的生活實踐構成了我們直接生活於其中的生活世界或實踐世界,而且還在此基礎上通過我們的理論活動特別是科學活動構建了一個理論的客觀世界。一方麵,這個科學的理論世界雖然是奠基於實踐世界之上的,但卻有著根本上不同於實踐世界的特征,那就是其嚴密的規律性,即理論世界是一個為因果規律體係所支配的世界。因果律的基於工具性勞動對於理論活動的先驗性,使得科學對象的理論世界必然要以因果律為前提,即必然要將理論世界構造成為因果決定論的世界,否則,科學的理論活動即失去其意義。在此意義上,絕對的機械決定論是科學的理想,但如果達不到,退而求其次,能夠統計的決定亦可作為替代。拉普拉斯、麥克斯韋、愛因斯坦等人之所以將統計規律視為不完備的替代品,正是基於上述科學之理想。但另一方麵,科學的理論世界的出現,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蓬勃發展,卻沒有也不可能將原初的實踐世界或生活世界消除掉或完全地取而代之。盡管近代以來的人們在觀念中一般地以科學的理論世界取代了自身所源出的生活世界,但生活世界仍然獨立地存在於理論世界之外。隻是在近代形而上學的蒙蔽下,人們才無法看到這一點。而現代實踐哲學則向人們揭示出了形而上學的這一秘密。從實踐哲學的立場看,現實的生活世界是不可能被科學的理論世界所吸收的,相反地,科學的理論世界卻是立基於生活世界之上的,沒有生活世界,理論世界是無以立足的。既然科學本質上是對於生活世界中之一類特殊的活動——工具性勞動的一種抽象,那麽,它就不可能將具體的生活世界全然吸收進自身,而隻能是一種基於工具的一義性的單一視角的透視。這樣,理論世界的抽象性、確定性與生活世界或實踐世界的具體性、豐富性便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