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一、19世紀西方的社會曆史特征

字體:16+-

馬克思在哲學上實現革命變更發生在19世紀中期,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代的轉型發軔雖然較早,但也隻有到19世紀中期才成為一種具有較大普遍性並產生較廣泛影響的思潮。因此革命變革和現代轉型具有大體一致的時代背景。廣義的時代背景可以將自然科學和相關的應用技術以及包括哲學在內的思想文化等幾個方麵的發展狀況都包括在內。本節先談社會曆史背景。

1.西方各國資本主義製度的確立和社會關係的變更

從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階段性來說,19世紀的西方各國大都在不同程度上處於由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決定性的轉折過程中。在此以前,資本主義在這些國家都已有幾個世紀的孕育和成長的曆史。在資本主義最早興起的英國,早在1688年就進行過一場非暴力的“光榮革命”。它實際上是以與封建貴族妥協的方式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革命。這一革命的直接積極後果是為資本主義產業革命(或稱工業革命)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使英國資本主義發展遠遠走在西方各國前麵。1793—1815年,英國在英法戰爭中取得勝利,由此在工業和海上貿易方麵進一步占據支配地位。但在1789—1794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以前,西方各國從總體上說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麵還處於封建貴族的統治之下。資本主義的發展較晚的德國甚至尚沒有改變長期存在的嚴重的封建割據狀態,未能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資本主義在西方各國雖然都已有一定發展,但還未形成一個具有統一市場的資本主義世界。

然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不僅標誌著法國資產階級正式走上政治舞台,確立了資本主義在法國的主導地位,為法國繼英國之後進行產業革命創造了必要的前提,而且對先行的英國和後起的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由此使西歐各國先後正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正是在法國革命的鼓舞下,因實行產業革命而壯大起來的英國資產階級的政治要求有了進一步的增長,在19世紀二三十年代推動了有利於資產階級參政的選舉製度和議會製度的改革;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的德國也開始出現了通過資本主義革命實現統一的曙光。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法國革命“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這個叫德國的混亂的世界”[1]。軟弱的德國資產階級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行動上不敢發動革命,但他們在思想上已開始想望革命。18世紀末和19世紀上半期出現的德國古典哲學正是從哲學理論上體現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革命要求,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的理論形態。1848年在德國終於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盡管革命以向容克地主所代表的封建貴族投降而告終,但德國畢竟也由此在經濟上走上了獨特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