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二、德國哲學現代轉型中的三種思潮

字體:16+-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在德國產生和流傳的哲學流派和思潮極為龐雜,它們大都具有獨特的傾向性,也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從近代到現代轉型的共性。我們在下麵對三種影響較大的思潮的一般情況再做簡單介紹。

1.對理性的批判與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的出現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及其與理性的關係問題是西方哲學史上一個古老的問題。從非理性作為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個別的因素來說,在西方思想發展的最初階段就已有所顯示。在原始宗教和神話中,理性和非理性處於直接同一狀態。荷馬史詩既體現了理性的智慧,又迸發出超越理性界限的生命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既展現了古希臘哲學理性的輝煌,也初步論述了意誌、欲望、**等非理性的精神對人的行為的支配。柏拉圖把人的靈魂(精神)分為理智、**和欲望三部分,並分別對它們的含義及相互關係作了較具體的分析。亞裏士多德進一步強調了理智必須伴以**才具有生命力。如果說他們都是在理性前提下來談論非理性的話,晚期希臘和羅馬哲學中的一些流派,特別是新柏拉圖主義就是把非理性置於理性之上了。普羅提諾當作萬物本源的“太一”就是一種超越理性的意誌的存在。在歐洲中世紀的精神生活中,信仰占據絕對支配的地位。信仰不僅是超理性的,有時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義往往可以掩蓋著某種形式的非理性主義。奧古斯丁就在信仰主義旗號下明確地把非理性的意誌當作其他一切精神活動的基礎。文藝複興以來的歐洲近代哲學使理性主義正式登上了哲學的王座,以致人們把這一時代稱為理性的時代。然而,即使在這一時代,仍有不少哲學家探索、肯定,甚至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意誌和非理性因素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英國哲學家中,霍布斯就著重分析過人的行為與意誌和欲望的關係;休謨分析過理智怎樣服從**、欲望和意誌。在法國,帕斯卡爾和盧梭都對一係列有關人的本能、情感和意誌的問題提出了超越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理性主義的界限的論點,並對後者進行了公開的挑戰。我們上麵曾談到,在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康德、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都有較多非理性主義成分,甚至集古典理性主義之大成的黑格爾哲學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非理性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