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國際時期,考茨基等人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解釋為一種“經濟決定論”,把社會發展看成一個無主體的過程,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宿命論的色彩。針對這一理論傾向,盧卡奇通過借用黑格爾哲學中的總體性範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重新解讀,形成了以強調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為理論主題、以“物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特征的批判理論。按照盧卡奇的觀點,無產階級革命首先就要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進行總體性批判,培植一種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從而實現對“物化”社會的全麵革命。
應當指出,盧卡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新闡述,直接依據的並不是馬克思早期的哲學文本,如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主要源自對《資本論》的解讀,並大量借用了韋伯的理論元素。但是,由於盧卡奇注重的是馬克思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關係,強調的是對黑格爾哲學的重新解讀,而黑格爾哲學在其“客觀”的絕對理性中,滲透出來的恰恰是一種主體性哲學,甚至是一種徹底的主體性哲學,這就使盧卡奇的理論染上了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問題在於,盧卡奇把無產階級革命的希望寄托在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上,而在現實中,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又恰恰是“物化”的意識,因此,無產階級如何獲得這種革命的階級意識是一個必須解決的理論難題。然而,盧卡奇並沒有解決這一難題。
在理論邏輯上,這種從黑格爾出發的論證思路,與馬克思早期的哲學邏輯恰恰具有理論的同質性,這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早期的哲學文本出發來闡述馬克思的批判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論視角。因此,1932年,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發表,在西方馬克思主義陣營中很快就掀起了一股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化的思潮,並運用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義異化史觀闡發出一種人本主義的批判理論,這實際上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第一種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