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整體性體現為社會是一個“一切關係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54]。在唯物主義曆史觀中,社會有機體是囊括全部社會生活及其關係的總體性範疇,指社會是以物質實踐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因素和社會關係相互製約、有機聯係所構成的整體。
“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係和關係的總和。”[55]確認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就是要求對個別社會現象、領域和過程的研究上升到對社會總體的研究。個別社會現象、領域和過程隻有被放到社會總體中,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和說明。馬克思指出:社會“這種有機體製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於: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於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56]。
社會有機體不同於生物有機體,它不是根源於物種規定的本能活動,而是根源於人的實踐活動,尤其是物質實踐活動。與動物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是使用工具的活動。工具執行著人的身體器官的功能,同時,它又是由自然材料構成,屬於人的身外器官。這種身外器官具有超個體的特征,即它不是生長在人身上的器官,不會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亡,因而能夠不斷被複製,能夠在不同的個體之間轉換。工具因此成為個人之間相互聯係的中介。一個人掌握了他人製造的工具,也就等於掌握了他人的能力;他把工具作為活動手段,實際上是把他人的能力作為自己活動的手段,這就形成了人們之間的社會聯係。個人的活動實際上是在使用社會的能力,使用工具的活動使人們聯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即社會有機體。
社會的整體性、有機性根源於物質實踐,直接形成於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中。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交互作用。人們之間的交互作用就是個人之間的交往。個人之間的交往必須借助一定的規範才能進行,交往的規範化、製度化形成了交往的秩序和結構,從而形成了社會製度體係。人們之間經濟交往、政治交往和精神交往及其規範化,構成了社會的經濟製度、政治製度和思想製度。這是一個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為基礎逐層整合而成的總體協調的體係。正是由於這種總體協調性才使社會成為一種有機體。個人之間交往的規範化、製度化是使社會成為有機體不可缺少的條件。可以說,人們之間的交往結構是社會有機體的隱結構,社會製度結構則是社會有機體的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