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史上,存在著這樣一些思想體係,它們產生於某個特定的時代卻並非專屬這個時代,相反,它們具有跨時代的症候。馬克思哲學就屬於這些為數極少並且具有恒久魅力的思想體係。一種僅僅適應某個時代的哲學是不可能高瞻遠矚的。“如果馬克思當初不是有時超越他所生活的19世紀後半葉的話,他就不可能在20世紀後半葉在政治上和理論上仍然這樣重要。”[21]的確如此。馬克思生活在工業社會,但他對“後工業社會”的某些重要特征作了“準確”的預見[22];馬克思哲學屬於現代唯物主義,但它又以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現代”中露出的“後現代”端倪,並對其加以批判審視,因此,興盛於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無法忽略、漠視產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馬克思哲學。對於後現代主義來說,馬克思哲學是一座從現代走向後現代必經的思想橋梁,是“不可超越的意義視界”[23]。馬克思哲學當然不是後現代主義,不存在一個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哲學的確具有後現代意蘊。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及其文化領域出現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新現象,對於這些現象,不僅傳統理論無法解釋,而且現代觀念也無法涵蓋。哈桑由此認為,可以用“後現代”來命名這些不同於“現代”的現象,並指出“後現代主義是對於現代主義在其預示性時刻直接或間接瞥見到的難以想象之物所作出的一種反應”[24]。換言之,後現代主義就是對現代、現代性以及現代主義的審視和反思。在後現代主義思想家看來,“資本主義是現代性的名稱之一”[25]。因此,在審視和反思現代、現代性以及現代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很自然地在後現代語境中浮現出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海德格爾,後現代主義的核心人物德裏達、福柯、利奧塔、羅蒂、傑姆遜等,都對馬克思哲學顯示出充分的重視。從中,我們可以把握後現代語境中的馬克思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