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的目的和實質既然是人的發展,那就必然要求以人為本。“人”在哲學上常常與神與物相對,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大體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針對的是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中國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生萬物,唯人為貴”。隨著現代工業社會的發展,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人本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批判思想,作為一種發展觀,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用以反對“物化”現象。“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多種理解,既可以指世界的“本原”,也可以指現象的“本質”,還可以指萬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本質”意義上的“本”,而是“根本”意義上的“本”,它是相對於“末”而言的。所謂以人為本,就是講,與神和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本”是一個價值哲學範疇。
主張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顯然,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不是其他什麽理論體係中的命題,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中的固有思想。它與西方人本主義和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有著本質的區別。
西方人本主義是產生於14—16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哲學思潮。它的基本理論特點,就是強調人的價值、肯定人的地位、重視人的作用、維護人的權利和尊嚴,這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特別是在反對封建神學和封建專製統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這種人本主義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理論依據的,離開具體的曆史條件,離開人的社會性,以抽象不變的人性來解釋和評判曆史。這同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是對立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從抽象的人和人性出發研究曆史,而是從現實的人和一定社會的經濟關係出發來考察社會的發展及其內在矛盾,從而科學地揭示出社會發展規律與人的發展規律。而且,馬克思主義不是從抽象的人性伸張來尋求人的發展,而是強調通過社會實踐改造來實現人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