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識論研究既要追求真理性,也要追求合理性,前者是個認識論問題,後者是個評價論問題;前者依據於事實,後者依據於價值;前者要求真,後者要求善。它們之間能夠統一起來嗎?如果可以,怎樣才能實現二者真正的統一呢?
id="heading_id_6"1.透視圍繞“是”與“應該”的爭論
圍繞事實與價值、認知與評價的關係的爭論由來已久,至少可以回溯到休謨對於“是”與“應該”,即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分。休謨在他的《人性論》一書中這樣寫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學體係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確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對人事作了一番議論;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等聯係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不應該’聯係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係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係或肯定,所以就必須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於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係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係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11]休謨認為,用“是”與“不是”聯係的命題即事實判斷,而用“應該”與“不應該”聯係的命題即價值判斷,是與應該在性質上是根本不同的,從是與不是的命題推不出應該與不應該的命題;相應地,從事實判斷中也不能推出價值判斷。這就是在哲學史上著名的“休謨區分”,其實質是如何看待事實與價值、認知與評價、是與應該、真理性與合理性的關係。康德承認正是休謨的學說打破了他的獨斷論的迷夢,但他關於純粹理性與實踐理性的劃分,卻實際上仍然堅持了休謨關於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分化與對立的。黑格爾力圖以至上的和全能的絕對精神將事實與價值統一起來,但並沒有找到統一它們的現實基礎。正是在對於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分立的基礎之上,既產生了用事實取代價值、否認價值的科學意義的科學實證主義,也產生了以價值取代事實、否認事實的科學意義的文化科學、價值哲學。科學實證主義者,例如艾耶爾,堅決否認由“是”推出“應該”的可能性,進而否認價值判斷的合理性。新康德主義者,例如文德爾班和李凱爾特則把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文化科學,認為自然科學隻研究那些與價值毫無關係的事物和現象,力求把握其普遍本質與規律,文化科學則隻研究那些與文化價值和意義相關聯的對象,以把握其個別性和特殊性。當然,也有一些學者,例如馬斯洛認為是就是應該,二者是等同的,因此,由“是”可以推出“應該”;相應地,價值判斷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