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中國的思想理論進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基礎,就是社會現實的變化、進步與發展。變化進步中的中國社會和中華民族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對象性基礎。對於這種變化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麵來加以探討。
1.由封閉走向開放
由封閉走向開放是30多年來中國社會發展最鮮明的標誌。一個開放的係統才能不斷地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開放為社會帶來了活力,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開放是一個活力社會最重要的前提,也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標誌。由“**”中以“反帝,反修,反封建”為標誌的全方位封閉,到現在的“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的全方位開放,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曆史性進步。“三個麵向”實際上意味著一種全時空的開放,麵向世界意味著一種空間的開放,麵向未來意味著一種時間的開放,麵向現代化則是開放的實質性內涵,意味著要把西方所有國家的進步的、文明的、健康的方麵都吸納到當今的中國。前所未有的開放心態,前所未有的開放力度,前所未有的飛速發展。開放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一種人生態度。中國通過開放而走向了世界,走向了現代化,並正在積極地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三個麵向”可以說是30多年來中國社會在實踐中的最重要進步。
2.由計劃走向市場
30多年來中國社會在經濟運行方麵的最大變化就是由計劃經濟體係轉變為市場經濟體係。市場化是現代化的客觀要求和基本內涵之一。現代化的大生產需要大市場,現代化的國際化發展依賴於國際市場,經濟全球化依賴於全球市場。沒有大市場就不可能有強大而靈活的經濟發展機製。30多年來,我國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經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現代化的中國發展奠定了必要的經濟機製。如果說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製定了改革開放的國策,為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路線,則1992年黨的十四大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為中國的現代化指出了可行的經濟運行機製,並為造就當代中國經濟體係奠定了基礎,使得中國能夠在經濟上加入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涉及廣泛的社會、政治和文化領域,帶動了黨政領導、行政管理、政策法規、社會服務、民眾心態等社會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麵,促進著社會的活躍與發展。